Home專業討論區專業討論 經營管理網路素養
本討論區為歷史資料,僅供參閱
經營管理 討論板    技術&流行 討論板
  • 網路素養
  • 2007-6-19 11:35 點閱數:1273(2017/12/31止) 張貼人:孔方兄

    網路倫理
    二十世紀末網際網路興起,改變了人類
    的溝通與傳播方式。它的特色及便利性為生
    活帶來諸多好處,卻也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
    與挑戰。但,歸根究柢,它不過是一種工
    具,造成這些正面或負面影響的是敲鍵盤、
    點擊滑鼠的使用者。為了不讓自己成為「高
    科技野蠻人」,在踏上資訊高速公路、猛敲
    鍵盤之際,實有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網路素養
    及網路禮儀之必要。培養適當的網路使用習
    慣,並善用網路的優點,避免或降低其帶來
    的負面衝擊。
    * 何謂網路素養
    「素養」指的是對一個事物除了有使用
    的能力之外,還能加以解讀、省思、應用,
    乃至於批判的能力。因此,素養不僅僅只是
    一種單純的能力,而是一套對生活認知有幫
    助的價值觀。「網路素養」一詞乃伴隨網路
    科技時代產生,由於網路科技的進展迅速,
    它的意涵也不斷地改變。在過去,網路素養
    大多單指認識網路、使用網路的能力等,然
    現今,單單只是對電腦網路的基本認識與使
    用已經不足構成「網路素養」這個詞的意涵,
    尚須加入「網路倫理」的概念,包括使用者
    是否明瞭在網路上該怎麼說話、該怎麼自
    律、怎樣才不會觸犯法條等規範等。
    * 何謂網路禮節
    簡單來說,網路禮節就是網路世界中的
    禮儀規範,主要是在使用的過程中,使用者
    彼此間的互動禮儀。網路禮節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網路中特有的「匿名性」,往往掩蓋
    了使用者在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因此使人彷
    彿帶著面具,見不著真面目。而由於這樣的
    匿名性所帶來的遮蓋,往往讓人以為可以戴
    著面具為所欲為,而不受現實生活中的約束
    與規範。這麼一來,網路世界便容易流為不
    負責任發言的場所,流於情緒性的攻擊與謾
    罵,而無法對現實世界的問題有所改善,甚
    至容易觸犯誹謗或公然侮辱等罪。因此,網
    路禮節便是在匿名性的自由國度中,有一些
    基本的規範,使人能自由發言,而不讓網路
    僅僅流於口水戰場,也讓網路這個溝通管道
    能夠雙向互動,而不只停留在情緒性的發洩
    上。一個好的傳播行為可以造福百萬,但是
    一個沒有尊重的網路行為,如製造網路病
    毒,則可能害人萬千了。
    * 網路禮節的內容
    網路禮節的內容就像日常生活裡的禮節
    一樣繁多而瑣碎,然而基本原則是相同的,
    便是「尊重」。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懂得尊
    重,行事為人便不容易失禮。在網路上也是
    一樣,不管是在發言、使用、應對互動上,
    只要秉持著尊重的態度,便可使使用者個人
    與互動對方都相當愉快。
    然而簡單地來講,網路禮節主要還是可
    以分為下列幾個大面向來討論:
    一、言論:
    由於網路是一個開放的空間,而使
    用者又具有匿名性特質,社會規範首先有一
    般性的規範,如文字簡潔清楚、盡量少使用
    語意難辨的注音文等,這些基本規範看來簡
    單,但在網路隔著螢幕互對的溝通環境中,
    「表達清楚」是非常重要的。遵守這些基本
    規範,可以使表達簡單易懂,而不易造成誤
    會。
    另外,網路上的言論有幾個特別需
    要注意與遵守的規範:如應該要尊重他人,
    切忌出現揭露他人隱私的言論;不宜在網路
    上不經當事人同意公布他人資料;在網路互
    動上不要使用過度激烈的言詞,以免造成謾
    罵攻擊;不可在網路上散佈謠言,若有謠言
    70
    傳來,也要要求自己當一個停止謠言的智
    者,不轉寄謠言信件。
    二、使用者禮儀:
    在使用網路的過程,有幾個特別需要注
    意的規範,是建立在「不僅讓自己使用網路
    方便,也使他人使用網路自在」的互重基礎
    上。
    首先是「頻寬」,使用網路時,若頻寬
    與他人共享,在使用上要特別注意傳送檔案
    大小。若多人使用網路、頻寬擁擠時,不宜
    傳送或下載大型檔案,而利用網路不繁忙的
    時候進行。
    再者,在網路上與人互動時,若對方打
    字動作慢、語法有誤,應表現友善的態度,
    包容網路新手,並可協助對方逐漸熟悉網路
    操作。切忌嘲笑對方,甚至將之公諸於網路
    上,這是非常不道德的行為。
    另外,網路是一個互動的園地,同時也
    是一個資訊交流的場域,因此若有人在網路
    上提問,應就自己的能力所及盡可能分享知
    識與經驗。使這個資訊交流的場域豐富且人
    人受益。
    三、網站規範:
    每個網站的使用介面都不盡相同,每個
    網路介面都有其使用規範,在使用網路的過
    程中,應先瞭解各介面的使用規範,並加以
    遵守,尊重網站管理者。
    四、法律界線:
    在網路上,因為資訊流通方便,又因匿
    名性使約束力量減低,因此很容易就觸犯法
    律。有幾個法律界線是要特別注意的:
    (1)隱私權:儘管網路無界限,然而在
    網路上每個人仍有其使用隱私權,絕不可侵
    入他人使用介面如電腦系統、電子郵件等,
    不管是窺探或竊取資料,都會造成侵犯隱私
    權的法律問題。另外,不經他人同意散佈他
    人隱私資料或個人資訊,也觸犯隱私權。
    (2)著作權:因網路空間無限,因此各
    式資訊如影音、文字資料的流傳都十分方
    便,切忌任意下載檔案,或不經他人同意轉
    載轉錄他人言論、文字等,這將會構成侵犯
    著作權的犯行。轉錄他人文章或言論時,一
    定要經作者同意並註明出處;而下載行為則
    不得做商業用途等,都要特別注意。
    另外,在網路上散佈不實言論,而造成
    他人名譽上的損傷,則容易造成誹謗罪。
    網路安全
    網路通訊安全
    隨著網路的普及,電腦犯罪的手法日漸翻
    新,也逐漸普遍且複雜化,使資訊安全受到
    越來越多威脅。資訊安全顧及的是使資訊資
    產不受到有意或無易地洩漏、破壞、 假造,
    以及未經授權的獲取、使用、修改。然而不
    管是機關團體的整體資訊安全,或是個人使
    用上的安全顧慮,通常都是在使用過程中所
    產生的,因此了解what 並培養良好的使用
    習慣是很重要的。
    * 網路通訊安全危機
    網路通訊安全危機,是透過網路而對電腦造
    成損害的可能,以下主要分為兩種來討論:
    即「駭客」與「電腦病毒」。
    .駭客:
    駭客,主要來自英文字「hacker」的翻譯,
    起初指的是一群熱衷於寫程式的人。這些人
    認為資訊應該是共享的,因此藉由撰寫一些
    自由軟體來促進資訊的流通,並將專業分享
    給他人。因此原先的駭客,指的是一群具有
    駭客倫理的人。
    而今日的「駭客」所帶有的負面意涵,主要
    是來自「cracker」,稱為破網者,或鬼客。
    71
    主要指的是一群未經許可便透過網路擅入電
    腦系統並竊取電腦內部資料的人,他們有著
    超乎一般人的入侵技巧,從事破壞人或機關
    團體的網路資訊系統的行為。
    因此駭客跟鬼客是兩種不同的人,不過在今
    天一般媒體的使用下,通常以駭客來代表那
    些從事鬼客工作的人。一般而言,這種入侵
    他人電腦的行為,不 論是否會造成系統的
    破壞,這種行為的正當性一直都是備受爭
    議。在法律上,對於這種入侵行為,除非真
    的觸及法律所規限如隱私權、或智慧財產權
    的犯罪行為,否 則,沒有造成損害的入侵
    在法律上並未有明確的規範。然而,入侵的
    行為就如同走在街上亂晃時,挨家挨戶地試
    著開啟他人門戶一樣,僅是一種在道德上不
    見容於社 會的行為。
    .病毒:
    病毒原來在生物醫學上,指的是一種促使人
    體致病的微小病菌。在網路的世界中也有所
    謂的「電腦病毒」,與生物上所說的病毒習
    性類似:它是一種電腦程式,可以不斷地繁
    衍複製、並透過網路傳散,對電腦系統造成
    破壞。
    電腦病毒的前身稱為蠕蟲(worm),本來是
    一種對電腦無害,但會佔據電腦資源或頻寬
    的程式。然而現在的蠕蟲已經含有特殊破壞
    目的,開始或執 行之後,會對電腦的作業
    系統造成破壞,干擾正常作業。現在的蠕蟲
    與電腦病毒不同,蠕蟲可以獨立繁殖,透過
    郵件自動傳送到收件者通訊錄上的每個人,
    具有自動 傳散功能。
    因此在蠕蟲與病毒相互交雜之下,現在的透
    過一對一感染的電腦病毒已經慢慢減少,而
    利用連鎖電子信件、惡作劇程式、或網路免
    費優待卷等方法,誘 騙使用者下載並且執
    行程式的手法相繼出現,使得電腦病毒的傳
    播已經成為多重感染的境地。因此,電腦病
    毒的內涵,不再只是一種繁衍複製的電腦程
    式,已經含括 到惡意軟體方面的病毒現
    象。
    一般而言,電腦病毒主要有四種基本類型:
    即檔案型、開機型、巨集型、以及綜合以上
    三種之複合型。然而現在的電腦病毒混雜與
    成長速度之快,已經 超越這些基本分類,
    其數量也已經無法讓人正確地估算。許多病
    毒甚至只是將原有病毒稍做修改,就可成為
    新的病毒。另外,電腦軟體本身存在的系統
    漏洞,也成為 電腦病毒的攻擊目標。
    * 電腦程式的防護
    儘管電腦病毒或是駭客是屬於外來的威脅,
    但在使用的過程中,還是可以透過一些小技
    巧,來避免電腦安全危機。
    1. 隨時安裝電腦系統的修正程式,修補系
    統與軟體的漏洞,減少駭客或病毒的入
    侵。
    2. 定期更新系統,使系統軟體處在最佳狀
    態。
    3. 擁有安全掃瞄與評估的軟體機制,如掃
    毒軟體的自動偵測,可以針對可疑的程
    式動作進行偵察。
    4. 定期更新防毒軟體的病毒碼。
    5. 加裝個人防火牆。防火牆是一種安裝在
    個人電腦上的程式,如同在電腦與網路
    之間築起一道牆,保護電腦降低被攻擊
    或植入程式的機會。
    * 個人使用的防護
    另外,面對電腦通訊危機,個人應該養成安
    全的使用習慣:
    1. 使用密碼管理電腦使用者,並且密 碼避
    免過於簡單或容易猜測。
    2. 不要隨便安裝或執行來路不明的程式。如
    不明來源郵件的附加執行檔。
    3. 過濾有害郵件,對於不明來源的郵件先加
    72
    以過濾。
    4. 關閉瀏覽器的任意開啟視窗程式,避免受
    到不良網站的惡意程式攻擊。
    5. 訂定嚴謹的存取規定,如使用者憑證。
    網路資訊安全
    當網際網路成為資訊大量流通管道,許多
    令人擔憂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在網路上,由
    於流通廣泛、速度迅疾,因此資訊的正確、
    合宜性、與私密性都是使用者不安 的來
    源。主要可以分為「網路謠言的散佈」、「垃
    圾郵件的傳散」,另外,近日益發熱門的「網
    路交易」也容易衍生「網路個人隱私」是否
    有保障的問題。
    * 網路謠言
    只要有人類存在、需要語言溝通的地方,就
    一定會出現謠言。謠言是一種缺乏可靠來
    源、透過口耳相傳的訊息。由於科技能力提
    昇,相較於傳統謠言,網路謠言多半更具備
    以下幾種條件:類似真實事件的敘述、多媒
    體技術的運用提高可信度、傳播速度快且廣
    泛,因此常一發不可收拾。
    網路謠言依「內容」可區分成恐怖型、陰謀
    型等,依「目的」可區分成傳達夢想、恐懼、
    事件攻擊等,不論依據哪種分類法,通常多
    為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危機,多半帶著告
    誡及警惕的意味。雖有些謠言儘管未必屬
    實,但也可能對日常生活提出警示意義。
    然而,如何從網路流傳訊息中汲取正確有效
    的警示,不被虛偽的資訊所誤導,則是一門
    大學問,同時也是在這浩瀚資訊之海中,自
    我保護的第一步。往往可以透過以下幾方面
    來著手:
    1. 信賴較知名網站:即透過學校或圖書館
    許可的連結來蒐集資料,而不是以瀏覽搜尋
    引擎作為資訊來源。
    2. 常上謠言查證網站:國內目前也有類似
    網頁,如衛生署網頁便可供查詢不實的廣告
    謠言。
    3. 透過可信度較高的大眾媒介進行追蹤報
    導:國內目前有東森電視台的「網路追追追」
    節目,對網路上散佈的不實謠言進行查證。
    4. 網路討論區的自律:討論區的管理機
    制,如bbs 版主或站長,應有自律自覺,並
    擔任第一線防堵角色。
    網路謠言的防堵,不僅僅是靠網路管理者的
    過濾,同時作為網路使用者,也應擔負「不
    散播謠言」的責任,可以說是「網路謠言,
    人人有責」。
    * 垃圾郵件
    伴隨網路的發達,電子郵件的使用也隨
    之興起。由於即時性與多媒體、大量傳送資
    料功能,使電子郵件成為現代人生活密不可
    分的主要通訊工具之一。然而,往往 伴隨
    電子郵件的便利性而來的,是龐大數量的垃
    圾信件。垃圾郵件是由於電子郵件成本低
    廉,而成為網路廣告的主要行銷工具。這些
    味精收信者同意而濫發的電子廣 告郵件,
    造成垃圾郵件(spam)氾濫的問題,不僅在
    閱讀與刪除上造成使用者時間與財產的浪
    費,同時也阻塞了信件伺服器通道的暢通,
    影響大眾網路速度。
    通常垃圾郵件不容易防止,因為發送的人不
    斷地改變送信技巧。購買郵件清單、使用軟
    體在網路上蒐集電子郵件位址等,都是常見
    的垃圾郵件手法。因此,使用者本身只能夠
    採用一些個體防治措施,來盡可能減低垃圾
    郵件的干擾:
    73
    1. 使用有過濾郵件軟體的收信系統,透過
    郵件規則的建立對電子郵件加以封鎖。
    2. 保護自己的郵件位址,不輕易在網站上
    開放分享。另外,寄發郵件時,若收信對象
    在兩個人以上,盡量採用「密件副本」的方
    式傳送。
    3. 將使用信箱作區隔,申請免費的公眾信
    箱,作為其他申請入會用的資料;私人使用
    信箱則不在公眾場合公開。
    4. 收到電子郵件時,盡可能忽略不回覆。
    有些廣告郵件會告知使用者,若不想再接收
    到同樣訊息,可以按下不想再收到的字樣。
    但一旦使用者這樣做,反而會讓對方知道該
    郵件位址是有效的,後果可能是收不完的垃
    圾信。因此不管垃圾信的訊息是什麼,一視
    同仁地忽略。
    5. 在登陸網站的同時,仔細檢視網站的隱
    私策略,有些網站會提供相關的隱私策略,
    記得勾選不想接收的選項。
    6. 另外可以通知ISP 處理,目前台灣的ISP
    透過網路自律公約的方式,約束業者與使用
    者不得大量發送信件給其他用戶,如經發現
    將進行刪除信件並且取消業者在ISP 中享有
    的權利。
    最後,郵件使用教育或許是比防治垃圾郵件
    機制更重要的環節,教育學生懂得垃圾郵件
    的意涵,並且教導他們不任意大量轉寄信
    件,以免造成其他人的困擾,不失為使用者
    反制發信業者之外的對策。
    * 隱私權
    網路世界的浩瀚,往往讓使用者誤以為自
    己是隱形的。事實上在網路使用過程中,每
    一個路徑都會被紀錄下來;垃圾信件便是透
    過這種管道來發散。另外,網路交易越來越
    盛行的今天,消費者資訊的保護更成為不可
    不關切的問題。
    現在許多商業交易網站使用「個人化」策略,
    以提高使用者便利性,但同時也埋下網路隱
    私的隱憂,網路個人隱私最危險的環節便是
    個人資料的外洩。
    網路上常見的個人資料蒐集包括直接、間接
    兩種方式:直接蒐集指的是使用者主動的參
    與,如註冊、調查問卷等方式來填寫使用者
    個人資料,其中又以 免費信箱為最能吸引
    使用者登錄個人資料。間接資料的蒐集則是
    透過網路在使用者的電腦中掛上小程式(稱
    為餅乾:cookies),這些餅乾程式可以在使
    用者 完全不察覺得情況下被追蹤所有線上
    活動紀錄。這對個人隱私無疑是極大威脅。
    要防止在網路上的身分洩漏,除了透過立法
    保障之外,在使用網路時養成良好習慣,也
    可以有效預防:如在網路上填寫註冊資料
    時,考慮是否公開個人資訊、在討論群組保
    護自己隱私,也尊重他人,不隨便將他人資
    料分享在公開網路討論群組上等。
    另外,將電子信箱作區隔、經常清除電腦暫
    存區的記憶、確認線上表單傳輸具有安全加
    密機制、拒絕不需要的餅乾程式、使用可匿
    名的軟體等,也是一些技術上可以防治隱私
    外洩的方法。然而最重要的還是「一般常識
    判斷」。使用者在使用網路的同時,應特別
    謹記網路的處處危機。
    電腦人身安全
    由於現代人對電腦依賴程度日益加深,因此
    因長時間使用電腦所衍生對健康的不良影響
    也逐漸出現。將這些傷害減到最低,便可當
    個快樂又健康的電腦人囉!
    74
    * 使用者健康百分百
    最主要的幾種電腦使用傷害為:姿勢不良
    造成的疼痛、缺乏休息的傷害、電腦輻射傷
    害、硬體設備不良所產生的操作傷害。其
    中,姿勢不良與硬體設備不良所產生 的操
    作傷害,多半發生在滑鼠、鍵盤的操作使用
    上;而缺乏休息的傷害,主要傷害對象往往
    是眼睛,有時候也會對骨骼肌肉產生傷害。
    面對這些操作傷害的防治,使用者在使用電
    腦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 使用電腦過程中要有充足的休息,並在
    長時間的工作中應試著改變姿勢,避免疲勞
    對骨骼、肌肉造成的傷害。視力保健方面,
    則建議在使用電腦一至兩小時後,應閉目或
    注視遠方5 到10 分鐘,給眼睛休息的機會。
    2. 使用電腦的時候保持正確的姿勢,並在
    硬體設備的擺置上注意所有妨礙坐姿的環境
    條件。如椅子應輕微前傾幫助膝蓋彎曲、將
    鍵盤滑鼠置於同一高度、將桌面下的物件移
    開等。
    3. 使用電腦時避免暴露在螢幕下的時間過
    久,並且使用者與螢幕之間的距離應保持
    75 公分以上。
    4. 在電腦初學期便養成良好使用習慣,以
    免長期使用下來造成上述傷害。

    引用網路上之文章

  • 回覆文章
  • 本 討 論 版 祗 裉 會 員 張 貼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