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管是做美術設計或寫書,都不是當初我所預期的。會開始寫文字只是單純想透過文章分享這些我筆下記錄的人事物,最先是透過專欄分享,後來才有機會慢慢集結成書。我也只是專注地把眼前熱愛的事做好,因為當你有企圖願意學習、身旁的人會感覺的出來,自然能遇到你的貴人。
by Hally Chen 陳嵩嵐
跟生活美學有關的雜誌,總可以看到您的身影,可聊聊最初如何踏入設計、美學領域?
我學生時代其實就是學美術設計,剛退伍時本來是設計傢俱。當時3D設計才剛開始發展,在台灣沒有多少3D的資源,為了做傢俱設計我自己買了原文書、花11萬組電腦,拿到軟體就自己翻書摸索。那時每天晚上10點睡覺12點爬起來看原文書,一直到凌晨4點再回去睡到第二天起床繼續上班。這樣過了約莫半年左右,某天突然開竅,教我電腦的人都還不會我就已經會了。
離開傢俱設計之後,輾轉被找去做唱片美術設計的助理。那時是蘋果電腦一台大約要台幣20萬、中文字體需要特殊的軟體才能逐字打出來的時代,做唱片設計的文字都還是用照相打字、手工完稿。1996年時我就跟現在的合夥人辦了工作室開始做唱片美術設計,一腳踏進了這圈子到現在。
其實不管是做美術設計或寫書,都不是當初我所預期的。會開始寫文字只是單純想透過文章分享這些我筆下記錄的人事物,最先是透過專欄分享,後來才有機會慢慢集結成書。我也只是專注地把眼前熱愛的事做好,因為當你有企圖願意學習、身旁的人會感覺的出來,自然能遇到你的貴人。
貴人、專注做好眼前最熱衷的事,會幫助一個人開啟很多不同的路。寫文章就像做髮藝,不同背景的設計師做出來的髮藝絕對不會一樣。對我來說「人」是最重要的、每個人都獨一無二。這個社會應該要很多元,不該只有單一主流標準,越多元的世界越安全。所以當時我思考如果用我的美術設計背景去看這些老店,或許這樣的文章能讓讀者看到一間店更豐富不同面貌。
知名於唱片包裝與平面設計界的您,設計和您的生活美學的聯結?
以前年輕喜歡的美學都是比較「形而上」的——外表容易看得出來、很潮、主流的。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實開始逐漸會偏好到貼近生活的實用性,單純好看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反而會去在乎它是不是你需要的。
大部分會在乎美學的人都是因為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人其實最難了解的是自己、最難喜歡的也是自己,所以美學到最後會認同的一定是自己喜愛的東西,物品本身反而會隨著時間推移產生屬於它的味道。像這些咖啡店的物品,因為老闆娘愛物惜物、在這個物品上留下使用痕跡,讓它產生了自己的韻味。這樣的東西我覺得比較美,就算它在其他人的眼中可能一文不值。生活美學這件事最終,最本質還是它能不能陪伴你過日子與一輩子。
在培養個人自身的生活品味這一塊,是否可以分享您的一些心得?
儘管美感很見仁見智,但在培養品味這部分我認為跟閱讀有相當的關聯性,如果一個人閱讀的東西都是有一定等級的,看久了他喜歡的東西也會是那個等級。就像學髮藝的人為了提升眼界會看很多國外的作品、會去看秀是一樣的。
「耳濡目染」這句話跟「培養」絕對相關。我們可以不用去分好壞,但自己習慣讓哪類型的領域影響自己、你習慣跟什麼樣的人為伍就會影響你對事物的看法,不管是品味或是美學都是一樣的。因為不管食衣住行,在那個領域找到頂尖的資料與人,多看、多與他們相處,久而久之你也絕對不會差了。
對於一個不懂的人要去解釋到讓他明白是很困難的,村上春樹有說過:「要解釋才可以明白的事,是怎樣解釋也不會明白」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培養自身的品味跟你的選擇有關,因為動機都是出於自己。
對於您來說,台灣獨特的文化韻味在於?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什麼?大家都會提到「人情」。因為台灣多數都是外來人,例如臺北,最初會聚集在這個城市的人們多數是為了掙個工作。所以台灣其實真正開始有餘裕來討論美學,還是最近這幾十年的事而已。雖然還沒有時代很久的東西,最久可能也不過一兩百年,但台灣很多美的東西都是從生活中出來的。台灣的美學韻味是帶著一點點土味——這種土味換個角度來看即是親切感——是跟這土地上生活的人群的關聯性。
有些東西你要等待時間,如同台灣有很多東西是根據生活慢慢醞釀出來。平常你不一定會珍視它,但當失去的時刻接近,你會發現它在你生命中的重要。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它曾經陪伴。
就像你去蜂大咖啡看到每個椅子上都有五金補強,一個椅子要四個五金還要訂做,花的錢其實買一個新椅子也差不多了,老闆卻願意付出時間心血讓客人感受到:你看老闆這麼珍惜的第一代的椅子。這樣的東西才美不是嗎?但回頭看三十年前老闆購入這些椅子,當時對客人來說也就只是新椅子。這是為什麼我們擁有的人要愛護、看的人也要學懂理解。
色彩在您的美學之中的聯結或啟發?
色彩最容易直接影響人類的情緒,我其實沒有特定的喜好、每種色彩都有它的優點,以前會覺得自己最愛的顏色就是最適合客戶的顏色,但反觀現在會覺得,客戶喜歡的東西我就有責任幫他們處理到最好。
雖然沒有特定喜好,但我一樣會多看。就如穿衣服,我到現在還是很喜歡閱讀參考別人的東西、怎麼配色搭配,再從裡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而且我很喜歡推翻自己,例如之前曾買過一條橘黃色的長褲,穿過一次後還是覺得哎呀真不適合,但這是不是失敗?其實色彩就是心情的反應,按照自己當下的心情高興就好,誰說一定要成功?就算失敗也代表得到一次經驗,所以說最適合那個環境與當下的心情的,就是最好的顏色。
部長可以聊聊您的兩本書嗎?
我是從2008年開始記錄冰果室,因為2007年時喜歡上日本的老咖啡店,所以想回過頭尋找台灣是否也有類似的,跟當地人脣齒相依、從年輕到老的休憩場所,後來發現台灣的冰果室有點相似。一查才驚覺,這行業明明從戰爭前到戰爭後都存在著,卻連一張黑白照片都沒有,當下就覺得捨我其誰,開始了攝影記錄的計劃,並在2010年受邀雙河灣雜誌連載了兩年的專欄,到2013年九月出版成冊,總共寫了23間冰果室。
《遙遠的冰果室》這本書主要講那個時代冰果室經營的甘苦,與這些老店後續的模樣,比較像旅記。為了追蹤這些店家,我用五年時間在夏天時到處吃冰。也因為是第一個專注的議題,要用更多時間琢磨。有趣的是這五年我在追查冰果室,到後兩年發現很多註冊冰果室的店家,實際上卻是咖啡店,我覺得這之間太有趣!是註定要做的,於是接續著開始《人情咖啡店》的連載,並在今年出版。
我們看到台灣過往很多行業,常在散文中讀到卻完全沒有留下照片記錄,這些老咖啡店也在其中。所以攝影記錄是動機之一,不是因為我喜歡老東西或是想復古,而是想趁他們記憶還清晰的時候,將這些珍貴的資料記錄下來。
第二是人情故事,在面對時代最不堪的時候他們面對困境的故事,我認為對年輕一代的咖啡店老闆而言是最好的幫助,尤其很多人開始做咖啡是因為想離開原本的工作環境。但成為老闆後人生要面對的風浪更多,這本書希望能帶給他們面對人生問題的方向。
這個世界很有趣,每個人生來都有他自己的位置、與他的技能專長和工作,但在原本的環境之外有沒有另一個讓你熱愛、會全心全意的東西。投入後不一定有金錢的回饋,但會補足你人生缺憾的部分、讓人生更圓滿。
和樂色彩
我們認為色彩是有溫度的。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顏色密碼,從穿著打扮開始即透露出訊息(例如:紅色展現熱情,橘色像太陽般溫暖⋯⋯)我們想用色彩說故事,述說一則又一則人與人之間情感自由流動的故事。
這個充滿想像和創意的設計,是「和樂色彩」最由衷的品牌概念。
和樂色彩 官網:http://www.playfulcolour.com/
和樂色彩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layfulcolour/
和樂色彩
抱持對色彩的著迷以及對美髮時尚的熱情,我們創造了台灣第一支針對亞洲人黑髮明度與彩度設計的染膏
創意的原點來自純粹的包容,所以從商品的特性、品牌命名到包裝設計,都企圖傳達這種單純享有的和平與喜樂。
我們不僅讓染膏從產品的操作上變簡單,同時也讓色彩的延展性更豐富,讓操作者都可以輕易的上手,將顏色玩弄於股掌之間,當然過往受限於東方人髮色的問題,也不再成為創意的限制。
染劑不該只是冷冰冰的為了“布丁頭”的補染、或白髮染黑而存在,不只局限了設計師的創意,也讓色彩失去生命。
「和樂色彩」讓顏色更自由。透過我們對顏色感受的呈現,跟人產生情感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