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時尚專欄陳萱齡新設計師不可不知的事(一)

陳萱齡 時尚專欄陳萱齡 專欄總覽

新設計師不可不知的事(一)日期: 2005-9-17    類別: 業績與消費心理

新設計師不可不知的事()

如何抓住不指定顧客

        在不指定客日漸稀少的現實環境下,能夠提高留存率,增加客人量,再由客人量來帶動業績,確實是一個提升業績的好方法!

        既然如此,那設計師知不知道不指定的顧客到美容院要的是什麼?是服務?是技術?究竟是哪一項,才能把顧客留下來?還是非得兩者兼具?

        試想,你到了一個你沒去過,但看起來還不錯的餐廳吃飯,走進餐聽,內部裝潢一流,氣氛美,燈光佳,服務人員應對親切有禮。等到上菜時,菜色看起來也不錯,正想享受美食時,一入口卻大失所望!請問這樣的餐廳,你還會再上門的機率高嗎?

        餐聽賣的是食物,其他的裝潢、設備等等,是附加條件,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不然站著吃的小吃攤,早該倒店!正如美髮賣的是髮型,以美髮技術為主軸,其他也是有更好,沒有也可以忍耐!所以,不指定顧客在意的是,設計師能不能滿足她對髮型的要求,若初次嘗試連6070分都沒有,那其餘就免談了!

        但該如何抓住第一次剛來的顧客,對髮型的需求?建議設計師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尤其是業績6~8萬以下設計師,更須注意!時時注意門口的動靜,觀察顧客剛進門的髮型,一但心裡對顧客原來的髮型有概念,在替客人吹風或是剪髮時,就不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只要溝通一下,就可以很快進入狀況!若能在顧客剛進門時,再補上一個親切的笑容,相信顧客的不安早已解除大半,就不會因為對環境陌生,沒安全感而對設計師挑三揀四。設計師服務起來的感覺會更棒,更能發揮所長,顧客相對就更滿意。最後呢,再點岀顧客目前髮型上的缺點,提醒她下次若要整理時,記得提醒替她服務的設計師注意,用以退為進的方式展現專業,如此一來,相信顧客的心早已被收買大半,下次不上門也難了!

 
 
提問者 張居雅小妹妹       提問日期:2005/9/17 下午 10:44:14
我以前當設計師時就是正樣的.現在竟然忘了教我得設計師.謝謝老師的提醒.

提問者 天地一沙鷗       提問日期:2005/9/17 下午 11:23:27
謝謝老師的提醒.時時反省..

提問者 傑克       提問日期:2005/9/18 下午 01:57:15
謝謝老師...讓小弟受益良多!

提問者 朱仔       提問日期:2005/9/20 下午 06:58:53
但我ㄇ的店是在住宅ㄑ.新開的.加上我剛升設計師1年半ㄌ.
加上又投資......
店裝潢ㄉ不錯.服務都尤設計師(因為請不到助理).
但顧ㄎ量少.主顧ㄎ穩定.我ㄉ業績就是沒辦法充出8萬以上.(活動有)
是否地點ㄉ問題.

陳萱齡 回覆: (2005/9/24 下午 01:08:22)
當設計師是賺錢學經驗,沒有平均15萬以上的基礎業績,
投資是花錢學經驗,學費太高了。

現在店家一般都沒有不指定,因店太多了!
平均每個顧客至少有三家美容院在輪流消費,
方便性的(洗髮)在上班或住家附近,
高消費的項目(燙、染)會受朋友或同事推薦的影響而游離,
剪髮會找固定信賴的設計師,所以我們店的不指定都是別家的指定。
客量少很正常,重要的是留不留得住,
留得住的顧客願不願給妳燙、染、護、而穩定的顧客會不會幫妳帶朋友來。
這是要下很大的功夫,一步一步來,急不來的。
地點會影響不指定的多寡,但相對的租金較高,競爭較大,
經營的風險相對提高。

不要依賴因活動為便宜而來的顧客,
要了解顧客的需求,用技術與服務滿足顧客的需求,
進而創造顧客的需求,業績自然會因妳的成熟而步步高升,
這才是專業技術者應努力的方向,加油!
提問者 ㄚ妹       提問日期:2005/9/22 上午 11:30:42
對一個由店內升ㄉ新設計師的我.很想出去外看看.在店裡都是老客人也沒新客人.什麼店會較適合?

陳萱齡 回覆: (2005/9/24 下午 01:09:14)
先確定妳的技藝與人際,是否在店內已沒有學習的空間,
若還有的學,別輕易離開,因離開後到新環境,
還是要從頭適應別家店的文化、人、事、與顧客,會浪費妳許多精神與時間。
若沒有學習的空間,趕快離開,別浪費妳的生命與青春,
若妳具備老設計師的技術與能力,到哪裡都可以做的很好,
否則到哪裡都一樣,有新客人做留不住,跟沒客人做是一樣意思。
截至2017/12/31止 點閱次:4339

2017/4/26起 本專欄開放facebook留言
陳萱齡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明誠二路332號3樓-1A
電話:07-5582220
行動電話:0937-462746
傳真:07-5580048
簡介:

卓越雜誌採訪編輯

工商時報記者

威信經管諮詢顧問公司  郭總經理秘書

陳萱齡 時尚專欄  +31...
陳萱齡 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