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不同剪裁系統,在不同學習階段選擇市場所需的系統
在美髮教育課程中的技術、觀念、經管、潛能激勵、攝影、社群行銷..等等項目中,以髮廊營業項目中的剪燙染技術課程占95%為大宗,而剪裁技術更是最重要且是花最多時間與金錢的的課程。從師徒制教育到現今各學派系統教育中,髮型師第一個啟蒙老師絕對會讓人永誌在心,雖然學習者職涯中會接受不同教育系統,但啟蒙者第一刀教法是影響學習者未來對行業是否具熱忱與向上之關鍵。
今天在美髮裁剪技術世界裡有各門各派或各系統,這也包括師徒制的封閉式系統,設計師要如何先了解各系統的不同,再依顧客或本身特質而選擇哪個系統去受教或自學至關重要。5月23日在台北八德路中影八德大樓一場,由斐瑟沙龍學院主辦的《技術者做談會》,邀請到3位不同裁剪系統的老師來做分享,讓現今設計師在剪髮技術能多面向了解不同系統的差異,進而選擇符合市場所需的學習方式,或在不同階段學習不同系統。
各4場次的《設計師‧有話好說》與《技術者做談會》開啟另一扇窗
發起台灣首場不同系統老師同台坐著談站著做之《技術者做談會》的斐瑟沙龍學院,起因是2014年斐瑟受邀參與肯邦公司台北場的《不只是髮型師》起,到2015年自己承辦的全台各地多場次《設計師‧有話好說》座談會,邀請許多大師或素人設計師、經營者,分享其貼切經驗而獲熱烈迴響後,有心為台灣這塊土地的髮型師貢獻一己之力而再度舉辦另一性質的座(做)談會而來。
2015年三場次《設計師‧有話好說》座談會,讓各地設計師彼此交流而獲得自己沙龍現場以外的寶貴經驗,體驗品牌商角度以外的新模式。為了把這股新生代不同想法擴大到各地,今年斐瑟除了在桃園、新竹、台南與宜蘭舉辦4場次的《設計師‧有話好說》;另外加碼在台北八德路中影八德大樓,分別舉辦以剪、燙、染、國際研習等四場次的《技術者做談會》。
Andy Lin 老師
3位不同剪裁系統者郭文、Andy Lin、鄧泰華分享不同觀點
5月23日的以剪裁為主軸的《技術者做談會》是第一場次,分別邀請到各具不同裁剪風格的郭文David Kuo、林昇德Andy Lin與鄧泰華等三位擔任分享者。他們3位都是出生於台灣,在高中期間或畢業後即投入產業。郭文與Andy Lin都是在20歲前踏入這途,3人中年齡最大的鄧先生在24歲踏入美髮這行時,郭文與Andy Lin都己擔上設計師了。3人彼此都熟稔與交情非常好,但今天是第一次同台在技術上的演出。其中郭文與Andy Lin都是系出同門,2人從進入職場成為設計師,到認識倫敦藝術學院人稱龔爸的龔德祥而踏入教育領域。2人雖系出英式教育系統但經過20年講師生涯後,到今天發展為不同風格的剪裁系統。
Andy Lin從第一天站上學院講台到品牌商講師、國際學院講師再到現在自由講師身份,一路走來都是英式教育系統,其中國際學院的嚴格訓練與歷練是影響也是最關鍵的要素,這也造就Andy Lin在英式教育系統的崇高地位。而郭文老師與Andy Lin雖是接受同一英式系統教育,但郭文除了接受英式系統外,其中最關鍵因素是他的沙龍團隊在2002年與2005年,在台灣獲得世界級國際品牌個人組與團體總冠軍。至此郭文品牌而誕生,而郭文本人從此踏入國際教育領域,陸續接觸法式、日式、美式等裁剪系統。出身模特兒的郭文是個工作狂,因外表亮眼且沒有架子的隨和個性,有品牌商的舞台、人和與外表優勢,這些天時地利人和讓郭文授課邀約不斷,在全台各地有許許多多的技術課程與難以數計的學生。
若以Andy Lin英式擅長的分線、髮片、角度、區塊裁剪技法而言,郭文則是綜合各國裁剪技法,再加入自己對服裝、模特兒、美感的深入與了解,讓郭文老師在剪裁作品是呈現出唯美畫面,這也讓許多沙龍或設計師追隨郭文技術與美感表現。而鄧泰華老師在前10年他也是各學派都學,他也不諱言的說他也有去上過郭文老師的課。但10年後他把所學的各學派剪裁技術全部束之高閣,與其說鄧先生融會貫通後,認為累積經驗到固定模式的系統是時時要被打破的,而不願意要自己定位在哪個固有模式下而自創斐瑟剪髮系統。鄧先生認為要以客人的視覺角度去做裁剪,而不是以技術觀點去裁切。他把剪法分為剪外面的形體與剪裡面的結構。具知識的結構能撐起外面形狀,以塑造客人的形象。而鄧先生認為其剪髮系統在原理上,並沒有與主流的英式剪裁有所衝突及不同,只是在頭髮垂落後的位置呈現而已。
Andy Lin-創意是架構在有準則的紮實基礎,但要打破準則才能產生創意
活動開始是分別由3位分享者就其經歷或所學對剪裁系統做導言,首先Andy Lin表示他雖與郭文系出同門,但因彼此所處環境與個性的不同而發展到現在是不同的結果。Andy Lin說:「我剛開始看到別人作品總是認為怪怪的,但接受英式系統教育後,有機會站上舞台在教學相長互動下,己能開放心胸接受不同。也理解授者不能抱著想把技術的教法去複製到另外一位受者身上,讓大家變成一樣的。創意的剪裁是架構在有準則依據的紮實基礎上,但當完全了解熟悉這準則再加上自己的成長後,要打破這準則才能產生創意剪裁。」
郭文 老師
郭文-從工整造型年代的吹整技術到自然個性美的視覺平衡現代
郭文老師認為任何系統只要符合市場需求都有其存在價值的,「以往我們只要吹風技術棒時,能靠著四款剪裁技術做到很高業績的,但消費習性從工整造型演變到現今自然個性美好整理造型時,表現在視覺平衡與形體形狀的技術系統則格外重要。另外消費習性是隨時在改變的,為何有些老顧客會流失,關鍵在設計師認為老顧客只要上次的造型,而忽略她們也要想改變的心理。」
鄧泰華-消費者不關心妳的葵花寶典技術,只在乎服務後是否愉悅
鄧泰華老師認為一個好的剪裁技術是要化繁為簡,讓即使沒拿過剪刀的未來學習者,認為是很簡單的。不要讓學習者認為技術是要如何如何的先入為主觀念,打破習以為是的常規流程,學習者才會認同剪髮技術並簡單去學習。鄧先生說:「消費者不會去關心設計師學會哪些葵花寶典技術,她們只關心接受服務後是否愉悅的。學習者要面對顧客以自學方式創造屬於自己的練習方法。我期許包括台上我們3位的這一代,能把過往肢離破碎學習方式組合後,用一種開創新的學習系統模式與態度傳承給下一代,而這傳承不是像快遞員或郵差那種單純以傳遞者角色的交付動作。
在3位分享者論述其各自不同見解後,主持人MoMo從現場設計師提出的問題紙條中,提出問題請3位老師論述。
Q1:身處開放性的這代,如何不被行業同化,而持續保有她們創意、驚喜與特別的初衷?
鄧泰華 老師
Q2:接觸到像電剪這類不熟悉工具時,如何不失手而能達到精準的剪裁輪廓層次,且不會定義為一種學派(視覺派)?
Q3:美感的定義?
3 位分享者裁剪後之造型
Q4:請問3位老師,如何解決對於不太滿意自己像國字臉的消費者,說不想剪短,但能修飾後讓臉型較長些,而顯出美麗?
Q5:今天我們現場設計師從3位老師分享中,體會出學習是需要有衝突來改變自己,再經由自學而有收獲與更新的體驗。請問以自然垂落式、角度區塊分線、視覺平衡等不同裁剪系統的3位教育者,如何彼此看待對方的不同?
Q6:我們是從學徒、助理、準師、設計師、主管到經營者循序漸進上來,擔上老闆後發覺少子化下,助理與客人愈來愈少。請問3位老師對此現象的看法,且對台灣美髮生態的期許?
多所科大師生、台灣全部專業媒體與逾400位設計師蒞臨參加
綜觀此次《技術者做談會》是首次以不同剪裁系統所辦的研習會,今年會辦四場,這天是第一場。相信對第一次接觸這種型態活動策劃與行銷等的所有工作團隊人員是一種壓力,但從今天出席的人員含概現場設計師外,有弘光、建國、萬能、大華等4所科大師生,超過400位出席。難能可貴的是專業媒體全到場,例如:除了常出席的4家媒體外,Encounter遇、ESTETICA、LOOP Hair News也出席。
為未來人開啟一片未曾開過的窗,讓她們看到光明
今天做談會之意義在於一位髮型師在剪裁學習過程中,或許會接觸到不同的所謂門派(系統),但要選擇哪個系統為依歸,就如同本做談會3位分享者所言,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具有不同個體的每個人,其學習時間點、過程、領悟力、環境、家庭因素、個性..等等是不一樣的,或不同階段是學不同學派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借著這場剪裁做談會,可以讓這代或未來學習者或傳承者能認知與理解不同系統的特點,再去學習或補足,這或許是這場活動的目的。
我們期許任何不同型態具創意性活動的展開,活動的成功不是一人力量,而是團體與同業間合作而促成,為未來人開啟一片未曾開過的窗,這勇氣值得我們給予掌聲,也期許未來產業有更多不同思維或跳脫以往方式來舉辦活動,讓千禧設計師能驚喜去參與。
撰文:美髮沙龍網
有一羣人聚在世界的這個角落
每個人都不同 也都很相同
我們有各自的特質與想法
我們也都熱愛自己所選擇的事
因為不同的累加 所以力量更大⋯⋯
因為相同的熱愛 所以更多包容
Changing改變…
成立→反思→印證→再成立...
不管是學習、創作、或發展...
不依賴或沉溺於舊有的經驗
打破現狀 不斷的重建新思維
是我們的態度
Pass on傳遞
將我們當下所認為,所創造的所有美好的事
一直傳遞下去...並延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事...